3月21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新常态下的创意经济”经济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应邀出席会议,并在“工业4.0:先进制造新标杆”主题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林左鸣以经典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列举生动详实的典型案例,引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已成全球发展趋势”的全球背景,进而提出中国必须融入全球工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大潮之中。林左鸣理性剖析了“中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将赢得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国际航空制造业标杆的先进经验和中航工业的探索践行,为“中国制造2025”出谋划策。
林左鸣表示,“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通过降低成本优化企业利润,而智能化转型升级则是必由之路。他举例中航工业所属天马公司的第六代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加以说明,中航工业天马正积极打造一站式服务的智能工厂,实现从手动或半自动化生产线向全自动化生产线的跨越式转型。这条正在武汉建设的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低温多晶硅中小尺寸显示屏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业内首条全自动化产线,用工规模将比原有6000人的生产线锐减70%左右,这将极大降低用工成本支出,从而提升企业利润。
林左鸣说,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提出工业2050战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这些计划正如火如荼的在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中展开。这些国家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采取的措施普遍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为主体,在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制造手段的智能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工业国度之一,也积极部署“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计划、“互联网+”计划等一系列推动国家制造能力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此举旨在通过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创新周期,更好满足客户对品种个性化、功能多样化、性能高质量的产品需求,保持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在林左鸣看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矛盾共存体。可以预见,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劳动力素养的提升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势必引发短期的就业压力,而这也将成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解答的两道难题。
面对挑战,林左鸣备好了两条“锦囊妙计”,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林左鸣指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将带来劳动力向创新和服务端的转移。因此,推动价值创造模式由“劳动对象化”向“生活对象化”转变,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文化创意、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将是化解就业压力的关键举措。他强调,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70%。他进一步列举GE推进“On point”服务计划、波音推进“Boeing Edge”服务计划、罗罗推进“全面维护”计划等世界知名航空制造企业的先进经验,印证跨国巨头在通过发展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竞争中形成优势,可谓一举多得。
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林左鸣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类似于电磁波效应,表现在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者交替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当前技术推动发展的空档期,企业要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容纳入新的信息,用商业模式创新来创造新业态、新模式,贡献新就业。
在发言最后,林左鸣表示,在全球市场范畴内,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潮中,在国民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下,我们所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等目标都是既蕴有机遇又存在挑战,这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的同时,想出办法积极应对挑战,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